车浩 讲师 学习经历 2003年9月-2007年7月,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 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大学,刑法学硕士 1996年9月-2000年7月,青岛理工大学,工学学士 2005年9月-2006年9月,德国弗莱堡大学及马普研究所,交流研修 2007年3月-2007年5月,台湾东吴大学,交流研修 工作经历
2007年9月-2008年8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 2008年9月-2010年8月,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0年9月-,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研究集中在 刑法教义学、刑法哲学与思想史、比较刑法学 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 《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被害人同意的体系性地位” 《中外法学》2008年第5期, “被害人同意在故意伤害罪中的界限” 《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 《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 《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能力” 《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论推定的被害人同意” 《法学》2008年第9期, “从华南虎照案看诈骗罪中的受害者责任” 《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6期, “被害人视角下的持枪抢劫” 《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6期, “德国关于被害人同意之错误理论的新进展“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9期, “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同意”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1期, “承诺还是同意?——从语境差异看概念移植与翻译” 《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从大众到精英:我国犯罪论体系话语模式的转变” 《刑事法评论》2003年第13卷, “被遮蔽的世界:监狱同居楼里的性和生育” 《刑事法评论》2002年第11卷, “刑法公法化的背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反思” 《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04年会综述” 《刑法评论》2009年第1卷, “论被害人同意的对象” 《人民检察》2008年第15期, “行政许可的出罪功能” 《刑事法研究》2005年第1期, “从体系角度审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 《北大研究生学志》2002年第1期, “大同的梦想与流放者的困惑——《刮痧》观后”
(二)翻译 《刑事法判解》2009年第1期, “德国帝国法院刑四庭关于癖马案的判决书(1897年)”
(三)编著(选) 《犯罪论体系》(陈兴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撰写第2章、第7章 《刑法总论精释》(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撰写第12章、第14章 《刑法学读本》(与周光权合作编选),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年版 荣誉奖励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9)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2004)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2003) 杨春洗学术基金会征文三等奖(2003) 全国“德恒杯”征文比赛一等奖(2003) 社会职务 2008年至今,《台湾法学》大陆地区策划主编 2007年11月-2008年5月,《中国法律评论》兼职编辑 2003年9月-2005年9月,《北大法律评论》编辑 2003年9月-2005年9月,《北大研究生学志》副主编 2003年12月-2004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被害人视域中的刑法解释学问题研究”,项目主持人,2009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财产犯罪与被害人解释学”,独立承担人,20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DNA证据研究”,主要参与人,200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主要参与人,2008
(三)评论 “人民陪审团并未改变司法权结构” 《人民日报》2010.4.30 “从司法马拉松看刑诉的重复追诉”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2.6 “计划生育与刑法大扫除” 《法学家茶座》2005第9辑 “一个包子引发的信任危机” 《法学家茶座》2007年第17辑 “学术与生命:台湾刑法学人事忆旧一则” 《法学家茶座》2009第25辑 “周正龙尚未定罪 谁敢说真相已明” 《中国青年报》2008.7.8 “艳照门足以让每个人兔死狐悲” 《中国青年报》2008.2.16 “许霆案:一堂面对全社会的多功能课” 《中国青年报》2008.4.8 “艳照门:娱乐退场并不意味反思终结” 《中国青年报》2008.2.28 “自杀性讨薪不是维权” 《新京报》2007.7.23 “谁能为他人的生死签单” 《新京报》2007.11.29 “蒋庆之死:通过反思表达怀念” 《新京报》2008.2.3 “探头标志背后的价值考量” 《新京报》2008.4.22 “法庭上演全武行谁的尴尬” 《新京报》(社论)2008.4.23 “东莞童工现象突破正义底线” 《新京报》(社论)2008.4.29 “景区门票限涨能有多大作用” 《新京报》2008.5.1 “小区路私改公:行政征收立法契机” 《新京报》(社论)2008.5.11 “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为何‘合法但不妥’”《新京报》2008.6.3 “持仿真枪抢劫也可定持枪抢劫” 《新京报》2009.5.4 “高考政审不能搞株连” 《新京报》2009.6.20 “警察个人能否对疑犯人肉搜索” 《新京报》2009.7.18 “躲猫猫案:狱警的凛然正气从哪里来” 《新京报》(社论)2009.8.9 “孙伟铭案改判体现司法与时俱进” 《新京报》(社论)2009.9.9 “受贿新罪名:对公权私化的刑法围堵” 《新京报》(社论)2009.10.17 “上下求索道器间” 《人民法院报》2004.9.8 “探头与隐私的龙虎斗” 《人民法院报》2007.8.12 “中国法律电影十年反思:十年一觉进城梦”《人民法院报》2008.1.5 “面对常发性灾害 汶川精神需持续” 《人民法院报》2008.6.22 “性骚扰问题访谈” 《人民法院报》2008.7.27 “治欠薪,刑法不欠账” 《人民法院报》2009.11.29 “中国语境中的能动司法” 《人民法院报》2010.3.14 “量刑 有规范才有规范化” 《人民法院报》2010.3.12 “法学知识如何转型” 《法制日报》2008.6.2 “刑事辩护:现状扫描与原因分析” 《法制日报》2003.1.9 “许霆案之反思” 《检察风云》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