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文翻译 |
|
|
|
胡泳 |
胡泳 更新时间:2010-3-29 被阅读次数:10269 所在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 职称:副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拥有11年的平面媒体经验和6年的电视媒体经验,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我们》总策划。其中,《经济信息联播》荣获《新周刊》“2002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财经节目,《对话》荣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十佳电视栏目奖,《赢在中国》荣获《新周刊》“2006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创富节目。 中国企业研究的开创者之一,1998年出版《海尔中国造》,是中国最早的企业史著作之一,被《经济观察报》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书”之一;2002年出版《张瑞敏如是说:中国第一CEO的智慧》,荣获第13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种著作及译作。自1997年至 2008年,参与策划了“网络文化丛书”、“数字论坛丛书”和“思想@网络.中国”丛书。先后被《互联网周刊》评为“中国网络风云人物”之一;被《光明日报》等11家媒体评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人物”之一,在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批准并指导的“中国杰出网络人物”评选中获提名奖,被《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评为 “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被《互联网周刊》评为“中国互联网商业精神名人榜TOP100”之一。 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纪录片的传播与影响力; 世界电视现状及对中国的影响; 新媒体业务与经营; 媒体的商业运营; 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网络政治学。 专著: 《网络为王》,1997年海南出版社,台湾捷幼出版社。 《时代英雄》,1997年三联书店。 《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收入“网络文化丛书”。 《另类空间》,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数字论坛丛书”。 《我们是丑人和Luser》,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数字论坛丛书”。 《海尔中国造》,2001年海南出版社,2002年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2004年韩国SUHIJE出版社。 “海尔MBA教程丛书”(《企业文化与素质管理》、《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跨国攻略与领导之道》),2002年海南出版社。 《张瑞敏如是说:中国第一CEO的智慧》,200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台湾帝国文化出版社。 《我们都是喝西北风的》,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数字文化与经济管理丛书”。 《太阳照不到的角落》,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入“数字文化与经济管理丛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领袖》,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像贝克汉姆一样营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电信赢家:一个前沿市场的战略标本》,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街头的生存智慧》,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张瑞敏谈管理》,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海尔的高度》,200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瑞敏管理日志》,2008年中信出版社。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思想@网络.中国”丛书。 论文: 《互联网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读书》2000年9期。 《媒体变革:公众的角度》,《读书》2002年12月。 “What Sort of Culture Are Computers and the Network Cre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03/04, 35(2). 《我们时代的知识生产》,《读书》2003年10月。《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 《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转载。 《〈数字化生存〉需要重写吗?》,《网络传播》2004年5月。 《“推播”还是“拉播”》,《网络传播》2004年6月。 《十年一刊:从文化年代到媒体年代》,《读书》2005年9月。 《博客在中国》,《二十一世纪》2005年12月。 《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读书》2006年1月。 《试论频道化管理》,《新闻战线》2006年1月。 《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读书》2006年5月。 《“网络一代”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9月。 《在中国历险》,《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5-6月。 《比特城里的陌生人》,《读书》2007年9月。 《从大众媒体到“乱众媒体”——试论新媒体对未来新闻的影响》,《新闻战线》2007年9月。 《共有媒体初探》,《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网络讨论的参与者》,《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月。 《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新闻战线》2007年12月。 《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读书》2008年1月。 《网络开展政治慎议的障碍因素》,《国际新闻界》2008年5月。 《共有媒体的种类》,《中国编辑》2009年第3期。 《面对共有媒体:编辑应有的新理念》,《中国编辑》2009年第4期。 《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夏季号。 《网络“舆论场”在中国的兴起及其作用探讨》,《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四辑,2009年6月。 《博客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二十一世纪》2009年4月号。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总)第九期。 《应对互联网的个人化趋势》,《人民日报》2010年1月19日 15 版。 《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 译著: 《数字化生存》,1996年海南出版社。 《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1998年海南出版社。 《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三联书店。 《领导者性格:从文学故事中透视管理》,2007年商务印书馆。 《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 我国网络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