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关于“天价医疗费事件”报道的焦点小组研究”,《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六辑,2011年5月。
“浅析欧盟对媒介市场的超国家管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2.
“中国舆论监督结构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结构化特征初探”,《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四辑(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彭兰主编:《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舆论研究:从思辨到实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
“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载于《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三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学生需要,成就经典:《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导读”,《新华书目报.教材导刊》,2008年10月28日。
“多元化与多样性——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再思考”,《百年斯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新社会运动的策略模式--无烟香港行动",东方网.2007
"搜寻;诠释;建构——关于《阳光记录》",中国教育电视电视台半月刊,2007年第5期.
"创意产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互联网环境下公众舆论的生发机制初探”,《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
"文化与传播的偏向",《SOHO小报》2005年9月,NO.57
“简析西方舆论观的形成与发展”,《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5期。
“图式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运用”,《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
“心理战与传播学:美国早期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提高跨文化传播效力(ICC)要素分析》,《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4期。
《亨利·卢斯、〈时代〉周刊与四十年代中美关系》,《美国研究》,1993年第1期。
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媒体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品牌国家高峰论坛之分论坛,北京大学,2011年5月26日
品牌国家:新时期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新探索高峰论坛,北京大学,2011年5月25
Internet and Society: Challeng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May 20-21
PKU-Penn State E-workshop:Social Media & Transformative Social Power, Peking University, May May 18-19
Social Reporting, the Fifth U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2010), Vilnius, Lithuania, Sept.13-17.
“Green Dam:a new model of Chinese Internet Governance?"(Oral Presentaion), the 3rd GigaNet Workshop,Montreal, Canada, May 30-31,2010
风险社会危机传播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1月
Regulating Internet Cafes in Mainland China: The Issues of Speci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accepted as poster)by Fourth Annual Giganet Symposium,Sharm-El-Sheik, Egypt,14 November 2009,
"Role of Internet in Chinese New Residential Community", "The 5th Chinese Internet Conference",Texas A&M University, the US, May 20-21,2007.
"From Cyber to Reality: Internet as a community media in China", "Media and Citizensh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odotorn University College, Stockholm, Sweden. May 17-18, 2006.
"Internet and Freedom of Speech in China", "World Media 2020" workshop,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MK), 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 May 9, 2006.
译著:
《普通人与媒介》,(澳)格雷姆·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医患沟通技巧》(参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菲斯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重箱式日语教学法》,1997年日本东京新宿日本语学校。
承担的科研项目: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XW028):网络舆情研判的话语分析研究(主持)
国际广播电台委托广电总局项目“新媒体国际传播研究”(主持)
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委托世行赠款项目子课题:“流感大流行县级新闻发言人大众风险沟通研究”(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子课题——新媒体参与社会(主持)
院级科研项目:“网络时代的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媒介的管理””(谢新洲总主持)子课题——欧盟电子媒介的管理(主持,已结项)
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 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主持,已结项)
奖励荣誉:
2008-2009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2007-2008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7-2008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
2007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三等奖
2005-2006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
2001年英国太古奖学金
1998年获军训带队教师优秀个人奖
1996年获国际关系学院优秀教师奖
1995年获日本世川良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