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民 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s)指大洋洲澳大利亚土著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人口约16万人(1978)。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肤色棕黑,鼻翼宽扁,眉脊明显,颌部突出,发形卷曲,或呈波状。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碳素测定距今2.6万年,出土石器尚早1万多年),表明早在四万年前这里已经有原始人类居住。 从土著居民的体质特征来看,同南印度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和维达类型都有相似之处。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亚,后来途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逐渐迁到澳大利亚。1788年英国殖民者侵入前,有土著居民约30万人,分别包括阿兰达、卡米拉罗伊、库尔奈等500余个部落,讲500余种语言,没有文字。1788年英国开始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土著居民被逐渐赶到了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或被圈入保留地,并大量遭到屠杀或死于传染病,到1944年人口锐减至7万余人。二战后,进步舆论强烈要求改善土著居民的悲惨处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进,土著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经全国公民投票,改变了宪法中歧视土著居民的条款。土著居民事务部成立于在1972年,承认土著居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并且准备逐步归还其土地。土著居民仅有少数同化于白人社会,部分在牧场或其他企业从事劳动,其余仍在部落辖区内过游猎生活。有的仍用石、贝、骨、木等制作工具。 飞去来器(Boomerang)是其独特的武器,是用新月形坚硬曲木制成,熟练猎手掷出,可以准确地击中飞禽或小兽;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处。男子主要以狩猎为业,捕猎鸵鸟、袋鼠、负鼠等。居住海滨的,还可捕食鱼类。土著居民还知按期收割野生黍类。衣服简单,有的围以袋鼠皮,有的至在身上涂饰各种颜色。住所通常用树枝搭成窝棚,上面覆盖树皮或涂泥。已有木筏、树皮船和独木舟。土地为集体财产,工具属于个人,猎获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划分为两个半边,即两个氏族。氏族内禁止婚配。有的氏族还划分为两个或四个“婚姻组”,进一步限制近亲通婚。成丁礼(见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进入社会必须经历一系列严酷的锻炼和考验,并学习、继承部落的传统知识、道德标准和习俗信仰。崇拜图腾,每个氏族都以某一动物或植物为图腾,相信自己与它具有某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并作为该氏族的标志。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动物不可杀害或食用。敲打着节拍歌唱是音乐的典型形式,通常是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为集体性的,内容多模仿狩猎活动。木刻画、崖壁画和树皮画都涂以不同的颜色,画面多是几何图形及袋鼠等动植物的形态。 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澳大利亚地理人种(Australoid geographic race)之总称,其人数在十八世纪末欧洲人殖民期间据认为有30至100万以上。分属于约500个部落,分别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各有其语言或方言。由于与欧洲人的接触,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部产生了深刻变化。 澳大利亚的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在该地居住的时间至少有40,000年之久,有些学者认为已有60,000年。现称原住民民族是在一个或几个时期进入该地的。他们或是从现在沉入海底的萨湖陆棚(Sahul Shelf)迁来,或是在陆路交通不便时,取道海上乘坐木筏或独木舟到达的。 一种澳洲野犬(dingo)在3,000至4,000年前已经出现在澳大利亚,大约在同时期,原住民开始使用一些小的石片工具。在过去的1,500至3,000年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重要变化:人口增加了、开辟了新的栖息地以及采用了开发资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在广大地区交换物品的活动增加了。 至今不清楚的是进入澳大利亚的大批移民是一次或是许多次。西南部发现的头骨提出曾有过两种不同的人种,分别来自中国南方和印度尼西亚,但对这种说法根据许多理由存在着争议。 这些原住民民族不懂种植,而澳大利亚又无适于他们放牧的牲畜,因之他们只得以采集食物和狩猎为生,同时,他们的活动也要受到淡水水源远近的限制。随着人口的增长,有些部落的支系他迁,另觅水源:当地神话中所说的古代英雄觅水之「路」以及「交易」之途可以说明这些迁徙活动的方向。 一个原住民部落或由语言命名的团体由几个地方性宗族组成,在觅食条件许可时,多可常年聚集一起。每个宗族各有其疆土,宗族成员依男性继承,居住在水源周围。水源则是宗族远祖最初定居之所,而且人们相信,水源还是宗族中早期成员的灵魂逗留之地,灵魂在那里等待转世或再转世。宗族分支所建第二个聚落的奠基人及其子孙,永远是第一聚落及其子孙的亲族,不管地点、时间以及风习上相差有多麼遥远。画定人与人亲属关系的一套方法确定彼此之间相互行为的模式,其根据有四种:包括旁系亲属关系,则以公认的间接血缘关系为准;.依据明显的辈分;依据个人在宗族以内的地位;依靠礼仪宗教方面的联系。 在澳大利亚的大部地区,原住民民族之间的亲属关系都分为二、四或八个宗族,彼此按照婚姻关系及继承制度而有所关联,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实行族外婚制。 原住民民族因所处地区不同而将一年分为5个或8个季节,画分标准是依据可以正常期待的气候条件和可以获得的食物之种类。他们面对干旱和饥荒重复出现的年景,也只是把自然物种和降雨视作社会道德秩序的一部分,从而对自然顶礼膜拜以求保护。 一个传统「部落」中所属的每个宗族不仅包括男人和妇女,也包括几个物种,因之人与物都是亲属关系。宗族即以一个物种命名,物种即成为全族之图腾。此外,男人被画入若干住所之中,掌管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祭祀地点以及与某些自然物种和前辈英雄人物有关的各种标志。通过宗教仪式的活动场面,可以收到「古往今来,生生不已」的效果,物种和人的生命,皆可得到保持。神话和宗教仪式构成梦想期之全部内容,表明生命常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有年长者才拥有梦想期的全部知识,因而他们是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威,也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宗师。 神话与宗教仪式可用艺术、诗歌、音乐及舞蹈等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神话多以吟唱赞颂的方式保存下来,语词富有诗意,结构具有节奏感,而所用语言和音乐又颇为复杂难辨。圣物乃至诸如飞标(boomerang)之类的武器,均涂以彩饰,雕以花纹,以表示神话之内容,而神话也是被「吟唱到」这类器物中的。举行仪式时,歌者、舞者要著彩纹身,而神话图案则彩绘或雕刻于石上、树上和地上,同时彩绘及雕刻本身也是宗教仪式。有时彩绘仅为赏心悦目而施,歌舞则在社交夜宴及秘密场地举行。各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艺术和音乐学校,而圣物或武器的形制和装饰也因地区而异。有些主要宗教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与欧洲人的接触,始于19世纪的血腥的「武力安抚」直到今天的都市的同化,都彻底改变了其原始的原住民文化。为防止人们所认为的原住民民族解体的可能性,澳大利亚政府于1920年代之末和30年代之初为原住民民族建置了若干保留地。可是,没有一个原住民有生以来从未与澳大利亚现代社会接触过,现在,他们都是澳大利亚公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南部曾出现更多的有明显特徵的原住民民族集团。这些人坚持统令,反对同化,也就是说,保持原住民民族的本来面目,以之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分标志而与其他澳大利亚人区别开来。在北部,焦点曾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权及支配权这些问题上,包括在原住民民族保留地上矿山开采项目中的土地价格之补偿(不仅仅是使用费)以及物产收益之分享等等。 根据1986年6月人口调查的结果,澳大利亚原住民民族已不足228,000人,仅占现代澳大利亚全人口的2%。原住民民族人数锐减之原因不外流离失所、贫困、文化传统中断和疾病。原住民的失业率是澳大利亚全国平均失业率的6倍多,而原住民的平均工资却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一半。参阅澳大利亚(Australia)条。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亚人(Anglo-Australians,旧译盎格鲁-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口占多数的民族。约1170万人(1978),占全国人口的82%。属欧罗巴人种,通用英语文,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多数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国和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结合而成。城市居民为86%,文化程度较高。经济以牧业、农业为主,盛产羊毛、肉类、奶制品和小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矿业有了显著发展,铝土、铁、铅、铀等产量居世界前列,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故乡。1788年首批迁入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达2万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后来,由于饲养美利奴羊成功和发现金矿,引来大批志愿移民,至1850年达18.5万,大大超过当时流放犯(14.5万)的人数。这时,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殖民当局于1850年、1868年在东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彻底废除流放制度。1901年,当6个殖民地结合为联邦宣布独立时,人口已达380万。其中以53%的英格兰人、23%的爱尔兰人和13%的苏格兰人为主,他们相互结合,并不断同化和吸收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于20世纪初形成为统一的现代民族。但原属不同来源的人们,仍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点。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欧洲新来移民未被同化,他们自称为英格兰人(80万)、苏格兰人(22万)、爱尔兰人(7万)、威尔士人(2.5万)、意大利人(30万)、希腊人(17万)、斯拉夫人(13万)等。 另有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布着18万多英裔澳大利亚人。
|
相关信息世界各国语言
澳大利亚简介 |
|
北京总公司:海淀区太阳园4号楼1507室 电 话:010-82115891 82115892 bjhyw@263.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