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五千译员
几年前,80多岁高龄的张良皋去美国讲学,申请签证时被问及是否会使用武器。“我就在备注一栏写上:‘会放炮,我曾是二战翻译官。’美方签证官微微一笑。几天后签证很快就办下来。他们对于二战老兵非常尊重。”
“曾有人问我们:要你们上战场,你们会不会害怕?我说:打胜仗的军队,怕谁?”现年88岁高龄的张良皋白胡子白眉毛,但仍带着武汉人特有的血性。
60多年前,在重庆译员班的毕业典礼上,张良皋被蒋介石错点名成“张良举”。时年21岁的张良皋立刻大声纠正:“报告!我叫张良皋!”这一嗓子将大队长惊吓出一身冷汗,也让蒋介石好不尴尬。
作为抗战时期美军的翻译官,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良皋经多方努力,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彼时,他应武汉市图书馆名家讲坛之邀,正举行一场讲座,他让主持人当众将勋章给他戴上。“我始终认为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这个立场从未改变。”
上世纪40年代,为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国民政府从大学生中征召了近5000名翻译人员,张良皋就是其中之一。
张良皋是幸运的。他的大多数译员同仁们,都没有拿到这枚纪念章。张良皋在重庆中央大学的学长周太康,以及他在昆明炮兵训练所的同仁曹越华,他们也曾跑过当地的统战部门和外事局、民政局等机构,最终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