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五省头名考上北外 中英香港谈判期间做主要翻译
张幼云 武汉走出的“明星翻译”
昨日上午10时,武汉市二十五中的一间教室内。
一位精神矍铄的奶奶正和一帮孩子们一起上英语课,老人流利的英语引起孩子们“啧啧”一片。
一旁的英语老师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当年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时,她是坐在邓小平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中间的翻译,也是我校的校友张幼云奶奶。”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
下课完毕,张幼云一边感叹,一边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7岁“女状元”考上北外
今年71岁的张幼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1951年她从小学毕业,进入当时的省三女中(现市25中前身)学习。
张幼云回忆说,当时这所学校的校风非常好,老师们对待学生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她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各科授课老师:“化学老师尹柳青是个非常‘帅’的女老师,那时候我们都是她的‘粉丝’,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她终身选择了化学专业。”
在这所学校里,同学们年龄层次不一,张幼云的年龄最小。因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很有天分。
初中时,能歌善舞的的她很希望做一名舞蹈家,正好姐姐是当时“八一子弟小学”的音乐老师。初三期间,在当时中南民族学院的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姐妹俩和另外一位女生专程赶到中央民族歌舞团考试,结果姐妹俩都考上了。
出发的前一天,姐妹俩买好了被子和其他生活用品,准备好了一切准备进京。不料,女子中学的一位老师却赶上门来,对她的父母说:“校长说了,中学生的名额在教育局是备了案的,张幼云只能留下来上高中,不能走。”一听自己不能到北京了,张幼云赶紧说:“我没有参加中考。”老师说:“校长说了,没有参加考试也可以直接上高中。”
无奈,张幼云只好放下行囊,继续在武汉上学。
学了三年英语留校教大学生
高中三年,张幼云一直喜欢化学。高考提前填志愿时,她选择了天津大学的化材系。不过,这个决定同样又被老师“干扰”了。当时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在全国举行公开招生考试,她的班主任朱老师是教俄语的,极力建议她选择外语学习。
老师们争来争去,最后干脆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四人小组”,专门讨论她的专业选择问题。张幼云说:“当时我才16岁,什么都不懂。最后班主任说还是试一下北外,我就答应了。”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考试中,张幼云以中南五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在上大学之前,张幼云一直学习俄语,她被录取的专业也是法语。但当年北外录取的英语专业学生太少,她被学校直接安排学习英语。从未学习过英语的张幼云只好从ABC学起。
可能天生对语言有天分,再加上她自己学习努力,张幼云在大学很快就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大三刚结束,学校急需一批英语老师,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她和另外三个同学就被安排留校工作,负责下一届学生的英语教学。
回忆起这段日子,张幼云说:“我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精神,在当老师期间,我一边教授学生,一边自学。工作学习都没有落下。”
两年后,张幼云被安排到英国进修,一年后回国。不过,这次她的命运再次被“左右”了,回国一到火车站,就有工作人员接她:“你先回去休息两周,然后到外交部报到。”
在英国期间,张幼云一直在研究如何教学,没想到一回国又和教学“擦肩而去”。不过,当时也没有办法,两周后,她准时到外交部报到,负责翻译等工作。
中英谈判付出两年的辛劳
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马拉松式谈判”开始了。张幼云在谈判中,担任主要翻译工作。
张幼云介绍,此次谈判历时两年,共22轮。和一般性的翻译工作不同,她提前两周就得到了自己要担任此次翻译的任务。为不在工作中出现一点点差错,她得在每次谈判前,提前查阅大量的资料、绝密文件和历史材料。
“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代表的是国家利益,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张幼云说,英语中一个小小的冠词的使用,都有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所以对这个工作,所有人都“如临大敌”。
22轮谈判的前面8轮,张幼云都亲自上阵,最后外交部给她安排了一位助手。这位助手每天晚上要连夜准备第二天的材料,然后在凌晨4点放在冰箱上,张幼云会在这个时候起床阅读材料并加以修改。修改完毕,再送交领导审核。
谈判期间,一位外交部副部长和英国大使做工作交流,一直从下午6点谈到晚上11点。这期间,张幼云一边做翻译,一边记载谈话内容。晚上再加班将所有的内容整理出来,第二天一早就送交给领导人分析参考。
“做这样的工作,完全没有正常的休息、吃饭时间。”张幼云说:“不过这也值得,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张幼云出色的翻译工作赢得撒切尔夫人等人的多次赞扬。几年后当她获得巴斯大学授予的荣誉硕士学位后,撒切尔夫人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这条消息和张幼云的照片,立即向她发来贺函。
谈判结束,英国大使专门给她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我通过翻译参加了多次的谈判,但没有一次谈判的成功在这么大的程度上同翻译的出色工作有关。你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你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我们两国政府都应该感谢你。”
54岁“转行”到联合国工作
1994年,54岁的张幼云“换工作”了,她的新工作是国际劳工组织女工问题的特别顾问。
对于这个新工作,张幼云的第一感觉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以前没有接触过劳动问题,根本找不到北。”不过,这个坚强的女性天生不服输,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好。
当时,张幼云的办公室除了她,还有一个秘书和一个实习生。她们马上就面临着一个“硬骨头”:国际劳工组织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准备工作。她要负责劳工组织的所有问题,就业、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等,是最边缘的一个部门,财力、人力、物力都没有配备。
张幼云说,当时我的前面有两条路:一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干多少是多少;另外一个是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最后,她选择了后者。
准备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材料,需要付出大量的经历。什么都不知道,就什么都要学习。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斗,张幼云顺利打通了各种关隘,慢慢熟悉了业务,对国际劳工组织产生了系统认识。最后,她还担任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局长。
10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张幼云用“激情加专业知识”回答。她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激情或者没有专业知识,做什么事情都要打折扣。我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国际上认为中国人要么懂英语不懂业务,要么懂业务不懂英语的看法。”
目前,已经在北京定居的张幼云还担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71岁的老人侃侃而谈,精力旺盛,记忆力超强。
除了工作,张幼云也很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以前工作的时间,我丈夫在布鲁塞尔,我在日内瓦,女儿在维也纳。现在和丈夫一起,聊聊生活,感觉很有意思。”
华译网翻译公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