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荒芜在他的诗集《纸壁斋续集》里有一联说他自己的诗:“百万庄中穷措大,外文局里土诗人。”好像是说长于外文和写旧体有那么一点矛盾。其实能诗的翻译家并不少见。我有幸认识的,不但有荒芜先生,也是外文局的,杨宪益先生就有《银翘集》,更年长一辈的翻译家郑超麟先生就有《玉尹残集》。他们都是翻译界公认的第一流的翻译家,而《纸壁斋集》及其续集、《银翘集》和《玉尹残集》又都是深受读者爱重的诗集。
也是外文局的李野光先生,在他翻译的惠特曼的《草叶集》里显露出了自己的诗才。他同时也是一位旧体诗的作者,几年前我得到他的诗集《怀土集》的赠书,就想写一篇读后感,只是因为一些杂事的纠缠给耽误了。日前又得到他寄赠的《怀土集续编》,读过之后,我又产生了写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
不错,这里全是旧体诗词。这是只有现代人才能够写出来的作品。它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经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现代人的见解。比如书中《咏史》这一组诗,以从古到今的一百二十位历史人物为题材,每人一首七言律诗。那些咏叹今人的不用说了,那些咏古人的,也完全是用的新尺度——诗人自己的尺度。这里以咏范仲淹一诗为例:
少乐简飘老乐贫,将军白发系初心。
已知天命犹张胆,数出青城得抚民。
宁做诤鸦鸣以死,敢因金辔默而生。
百年忧乐关天下,先后分明到现今。
这里,第二句显然用的是范仲淹《渔家傲》里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末两句用的是他《岳阳楼记》里“先忧后乐”的名句。颈联两句,如果拿给古人去看,用的是一种僻典;王应麟《困学纪闻》中的典故:“范文正《灵鸟赋》曰:‘宁呜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今天我们来看却不是僻典了。因为胡适写过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宁呜而死,不默而生》,副题是“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详细介绍了他这篇《灵鸟赋》产生的经过和它的主要内容,指出:“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胡适在介绍了范仲淹这篇《灵鸟赋》之后总结说:
从中国向来知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呜而死,不默而生”。
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的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
显然,诗人在写咏范仲淹的这一首的时候,是想到了胡适的这一篇,并且赞同这个见解,也是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
诗集里有两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诗。一首是《悼念死于震灾的中小学生》:卅年噩梦惊还在,遍地哀鸿去又来。百十寅楼凭一晃,万千学子便长埋。工程处处标希望,花朵纷纷没草莱。祖国爱心钱十万,奈何慈母不徇财。
这诗从记忆犹新的唐山大地震说起,说到这一回的汶川大地震,说到在汶川震区那些以希望工程的名义盖起来的校舍,不料竟是伤天害理的豆腐渣工程,一晃就塌了,致使万千祖国的花朵葬身于草莱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罹难学童的痛惜,对制造豆腐渣工程责任人的愤恨。“愤怒出诗”,在这样的大事前面,如果连一点愤怒也没有,还做什么诗呢!不过我还记得,那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文化人”,“含泪劝告”受难学童的家长,叫他们想开些,不要去追究谁的责任了。他甚至发布了一条从彼岸世界得到的独家报道:这一回地震中的死难者都成了菩萨!善哉,善哉!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想用这种精神的鸦片作为镇痛剂来消解现实的剧痛。孟夫子说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都没有了。这可是做人的底线啊。
在这本《怀土集续编》中,作者咏叹了当代的许多人和许多事,处处表现了他强烈的是非之心,这就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介绍的了。 华译网翻译公司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