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告急 谁来为俄4岁双胞胎当翻译”追踪
爱心是这世上最容易的一种“语言”交流,而志愿者,又是这世上最具号召力的一种“身份”。
俄罗斯4岁双胞胎来蓉求医缺翻译,成都晚报官方微博发出这一信息,短短时间内,“爱心翻译小分队”便有了不少志愿者。而且俄罗斯双胞胎的母亲在病房遇到的问题,也已顺利解决。
2012年7月7日上午,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特别组建“爱心翻译”小队,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语言天才们发出招募!招募令发出之后,仅一天时间,就有100余名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共拥有了10种语言的翻译本领。
这个城市有爱心、有专业外语能力的志愿者,已随时准备为需要者送上贴心的志愿服务。
咱成都
有了“应急翻译小分队”
近段时间以来,《成都晚报》数次接到因求医时语言不通,而紧急求助寻找翻译的求助信息,而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每次都积极介入,在求助者和医生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成都是一座正在大步迈向国际化的城市,许多各种语言背景的人,汇集在此,难免会有俄罗斯母亲哈吉扎特这样的困境。为此,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特别组建“爱心翻译”服务小队,专门为国际友人和只会讲家乡方言的同胞服务。
都是精英
有的还是“多语通”
昨日上午,在招募令发出之后,仅2个小时,就有30位志愿者加入进来,而截至记者发稿,已有上百人加入到成都晚报“爱心翻译”服务小队中来,他们每人都能担当起一种语言翻译的任务,有的甚至精通好几个国家的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泰语、葡萄牙语,还有无锡方言、闽南方言等地方方言。“爱心翻译”小分队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应急翻译的事件。
谢欣吟和张静是通过QQ群首先加入小分队的。谢欣吟今年刚从西南交大法语专业毕业,准备读研究生,而张静现在还是四川理工大学大三的在校学生,精通日语和英语。
昨日报名的除了精通各国语言的志愿者,还有懂闽南方言、江浙方言等的志愿者。刘隽慧从小生活在上海,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随父母来到成都后,就在成都安了家,她告诉记者,现在她成了一名志愿者,如果市民有需要,她随时都会挺身而出。
特别提醒
晚报“爱心翻译”小分队
继续招募中
报名条件:精通英、日、俄语等大语种,或阿拉伯、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小语种,或是国内闽南、江浙等地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