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表演是众人的焦点
东南网-福建日报2012年7月11日报道(记者 杨李超 文/图)
索菲亚·科波拉有部电影叫《迷失东京》,英文名是《Lost in Translation》,直译就是“在翻译中迷失”。这种迷失与地点无关,只是行走世界通常会遇到的一种迷惘。
初到格雷厄姆斯敦时,笔者也差点被这种迷惘俘获。东开普省的苍莽草原,赋予了这座小城凄清的气质。大风和暮色,让人辨不清身处的时空。待到走近一些,篱笆外、街灯下、总部大厅里,铺天盖地全是五花八门的海报——过去的一周,激情与灵感在此,如潮起潮落。
南非国家艺术节(“National Art Festival”)虽然冠以“国家”二字,但从组织者的性质和运作方式看,这是不折不扣的民间艺术节,一切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仔细想想,“National”其实是“全国(范围)的”之意,若以为它是政府主持的官方活动,则也掉进“lost in translation”的误区。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文化参赞尹亚利告诉我们,这个非洲规模最大的艺术节,组委会只有6个人,资金和绝大多数人力都来自企业和社会团体。有时,你必须叹服国外大型艺术活动的低姿态和形式的灵活。
但要在这样一个仅有数万人口的小城协调600多家艺术团体、近2500场音乐会、话剧、歌剧、电影、展览、舞蹈、脱口秀等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演出,艺术节的组织工作难免松散和不给力。省杂技团团长林防只有一句话,“集中注意力,把任务完成好”。
1956年成立的福建省杂技团走南闯北,为无数的人们送去友谊与欢乐。今年之前的四个春节,他们年年在澎湖与台湾同胞共贺新年。旅途奔波、聚少离多早已是家常便饭。面对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团员们举重若轻。这些80后和90后们自信,福建杂技的魅力将在舞台上见分晓。这份自信,源自该团先后出访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莫斯科马戏节金奖等十几个国际马戏大赛金奖的荣誉。
果然,7日傍晚的艺术节总部演出开始前一小时,记者手中厚厚的一捧节目单已被索要一空。去年中国文艺的亮相,让见惯了西方和本土艺术的人们更加期待福建艺术团的表演。一位从伊丽莎白港赶来的观众得知艺术团没有在伊港演出的计划,露出了夸张的遗憾神色。
中国舞狮、滑稽转盘、草帽戏法、肩上花盘……迟到的观众发现,想看演出只能“叠罗汉”。靠着中庭三楼的柱子,胆大的黑人青年站在椅背上,用杂技的方式看杂技。绳技《舞者》,演员们在10米见方的舞台上完成高难度的腾跃,让趴在舞台边缘的孩子们惊得连连后退。魔术师变出中国结送给大家,眼疾手快的小观众又像中了彩票一般高兴。
在这座位于全城制高点的纪念馆里,观众不时屏住呼吸,而后将紧张和惊喜用口哨和尖叫尽情释放。1820年,殖民者在这个山包上建立了第一个军事据点,如今它已是多元艺术汇聚融合的桥头堡。福建杂技,则又一次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领受经久不息的掌声。艺术节首席执行官伊兹梅尔告诉我们,很多观众向他询问,为何不让中国艺术团多演几场,哪怕一场也好!8日的市区巡游,福建艺术团的姑娘小伙一出现,市民们就围拢过来,“折杀”无数菲林。
9日晚在南非全国学校艺术节开幕式上,中国艺术团的日程由去年的20分钟串场演出增加为一个半小时的专场。那些带着些许狐疑和好奇走进剧场的中学生们,瞬间就被充满东方文化元素和高难度技巧的节目“秒杀”,频频起立鼓掌;当草帽戏法带有拉美风情的乐声响起后,年轻的观众们即兴合唱起来,为台上的演出伴奏。歌声之齐整、响亮,不亚于默契的合唱团。这种交融和呼应,正应了那句老话——艺术无国界。
“Thanks for the memories(美好的回忆感激不尽)”,艺术节会刊《CUE》将这句谢语送给了所有参与者。虽然只有短短四天,福建杂技人却在这里留下了值得珍藏的一幕。